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制度体系 >

如何让学校制度更有效

发布时间:2016-01-18 13:17   来源:凤凰网   作者:孙峰   我要收藏

制度体现为一种行为规则,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制度的制定过程同时也是树立正确导向的过程。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制度约束人群的多样性。唯有如此,才能使制度更公平,也更有效。在学校管理中,只有好的制度才能把好经验固化下来,也只有好的制度才能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要有效解决在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当下有一种共识:要靠制度。制度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有些制度在实际的学校管理工作中形同虚设呢?究其原因,无非是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以及外在制度与内在制度之间差异较大等两方面原因。

首先,制度体现为一种行为规则,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这就意味着,制度之于人,就像铁轨之于列车,能够对列车的行动路线进行有效的规范。鉴于此,制度的公平性是最关键的。公则正,“正”生“理”;平则和,“和”生“悦”;“心悦”则“诚服”。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活动,校园是生命成长的地方,最敏感、最忌讳的就是不公不平。

公平要靠制度保证,制度要通过民主程序来制定,这样的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这就要求充分保障教师有权参与事关他们利益的决策过程。使教师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享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权利,是对教师生命最深切的关怀。只有通过民主程序形成的制度才能形成理想的工作局面,即“当你工作时,制度在工作;当你不工作时,制度也在工作”。谁违规,制度就惩罚谁,从某种意义讲是自己惩罚自己。当然对违规者具体处理时,要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为纽带,以沟通为途径,以团结为目的。

制度的制定过程同时也是树立正确导向的过程。教师参与制度制定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利益与学校集体意志相碰撞的过程,是逐渐修正自我、完善自身的过程,更是制度深入人心内化成个人行为的过程。

其次,从制度的起源来看,制度可以分为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由于经验的积累、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意味着内在制度的形成过程总是比较缓慢的。在这种情况下,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可能出现差异,由此形成了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之间的抵牾与冲突。学校在制度建设时,应该更多地考虑教师生活、专业、学习、健康等方面的具体需要,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方面的特征。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制度约束人群的多样性。唯有如此,才能使制度更公平,也更有效。

比如:同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甲乙两位校长却在教师公开课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采取了不同做法。甲校长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在校内上一节公开课,几位50多岁的教师找到校长诉苦:“我们没几年就退休了,还跟年轻人比什么呀,别让我们上了。”校长没有同意,这些老教师也上了公开课,但明显是应付、带着情绪上的,结果对年轻教师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乙校长则要求45岁以上的教师可以自己上公开课,也可以辅导年轻教师上公开课。结果皆大欢喜,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结对,一起进行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老教师的一些宝贵经验传给了年轻教师,而年轻教师的工作激情和创造性也感染了老教师,每位教师都在此项活动中受益匪浅。

再其次,制度的作用主要是抑制,抑制机会主义的行为,以及一部分个人行为,以此促成人的行为的可预见性。在学校管理上,比如同样是听评课制度,有的学校要求评课教师在相应表格的第一栏至少写出三条优点、第二栏至少写出一条建议,而在有的学校,相应的评课表格栏内只有“优点”和“建议”四个简单的字。前者体现出对教师专业性和创造性劳动的尊重,并且具有切实改进教学的功能,而后者则不免流于形式。

最后,对于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还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现在,很多学校出台的有关管理文件为什么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原因之一就在于缺少相应的惩罚措施。换言之,一些学校开出的所谓制度“药方”,因为没有必要的惩罚措施而不具备制度的“药性”,没有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勉强只能称之为一种应急措施。

在学校管理中,只有好的制度才能把好经验固化下来,也只有好的制度才能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