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等 校本文化元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校本” (school -base) 即“ 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 包括“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和“为了学校” 三个方面, 其基本含义是:没有学校改革和发展这个基础, 就不可能办出高质量的教育, 就不可能做到让学生、家长、教师和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一所学校的特色和个性, 体现在校本文化上, 因为学校的生命力根植于学校的文化, 只有优秀的校本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广义地讲, 校本文化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地讲, 校本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 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
校本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与教研文化、精神文化等几个层次。而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 是属于校本文化中最高的精神文化层次, 这些校本文化的重要元素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集中表述, 是一所大学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勉励性的训示、号召和要求, 是一种赋予大学以生命、品格与范型并深刻体现其办学宗旨、治学传统、文化底蕴、团队精神、社会责任和个性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态, 是大学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浓缩, 是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
校训集中体现了大学精神, 对学校各项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吉林师范大学依据自身传统和时代要求, 确立了“好学近知, 力行近仁” 的校训。即好学就能接近智慧, 将学到的各种道理能够在实践中力行落实的人才是一个有仁德的人。“好学近知, 力行近仁”语出《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吉林师范大学的校训, 从教师的本质修养上, 进一步阐释了“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的深刻哲学内涵, 那就是: “ 学”好学近知;“行”力行近仁。只有这样, 才能够“为人师” , 才能够“为世范” 。学校将校训的中国文化精神与当代文化教育意识相结合, 把校训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理想信念、精神气质、文化品位和行动力量, 将校训精神的内涵概括为:“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职业素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终身学习、知行统一的行为准则;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校训与各学院院训都是古代文化圣哲的智慧名言, 这已成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的指导纲领。
校训是总纲领, 院训是“好学”、“力行” 的具体内容, 校训和院训与专业特点结合, 具有目标性、统一性、完整性、指引性。可以说,“好学近知, 力行近仁”的校训与各学院的院训是完整的统一体,形成了吉林师范大学独特的“ 校训文化体系” 。各学院在校训精神的指导下, 自主确立了本学院具有实践性的“院训”。院训能够引导专业发展的方向、憧憬的目标或遵守的原则, 能够引导师生领悟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与哲学思想, 领悟实现人类“大同社会理想” 的原理、方法与途径。比如, 管理学院“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语出《大学》) 的院训, 就是校训理论构想体系中的院训范例;其他如生命科学学院院训“明德、砺志、勤学、敦行” ,文学院院训“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 教育科学学院院训“敦品砺学, 格心致教” , 政法学院院训“传承人文, 守望正义” ,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训“学高为师, 身正是范” , 经济学院院训“厚德博学, 经世济民” , 信息技术学院院训“博学、求是、创新、笃行” 等等, 相互表里, 相互补充, 真正达到理论上的“好学近知” 与实践上的“ 力行近仁”的目标。
吉林师范大学“好学近知, 力行近仁” 的校训, 将中国文化品位与现代教育意识相结合而形成“校训文化系统” , 在中国的师范大学校训文化领域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为了突出校训的文化影响作用, 学校在长白山区鸭绿江畔开采了一块质地优良、重达30 多吨的天然巨石, 并聘请国内雕刻、书法方面的名家, 精工细凿, 铭刻校训于巨石之上, 将校训石设置在校正门所对的中心广场处,与图书馆前的孔子圣像遥相呼应, 提醒着全校师生努力学习、领悟校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
二
校歌, 是将校训和校风的内容用旋律、和声、节奏表达出来, 使之形象化和艺术化, 更容易走进师生生活的具有一定美感的表现形式。校歌是校训和校风的重要载体。有人说校歌是流动的舞姿, 是花朵编成的规约和守则。吉林师范大学校歌《我们是祖国栋梁》(孙伟志词、徐沛东曲) 歌词是:“松江辽水源远流长, 莘莘学子沐浴朝阳。青春在这里飞翔, 理想在这里起航。我们挽起七色阳光, 奔向知识的海洋。好学近知惟实创新, 力行近仁团结向上。我们是人民园丁, 我们是祖国栋梁! 白山黑土雄浑坦荡, 灿灿桃李播撒芬芳。青春在这里闪光,理想在这里高昂。我们采集百花芳香, 回报智慧的土壤。好学近知为人师表, 力行近仁志在四方。我们是时代骄子, 我们是祖国栋梁。”校歌的歌词朝气蓬勃, 寓意深长, 既体现了地域特点, 又具有着师范特色, 而且把校训和校风写进其中。那唱出的不仅仅是真情, 还必定会在真情的歌唱中延续真实的行动。作为“舒展进行曲” 的校歌是有魅力的, 它能使低沉的情绪变得高昂, 在心底激起浪花, 也能使枯燥乏味的重复变化出情调, 点燃新的创意, 体会善与美的真谛。
校歌的乐曲是单一形象的三段结构, 进行曲风格。三段均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段在g 小调中呈现, 第二段在bB 大调上展开, 第三段由g 小调开始, 结束在bB 大调上。全曲虽由小调式开始, 但上行五度的旋律起句以及进行曲节奏的写作风格,显示出历经曲折的吉林师大在艰难中不断前行, 中段在bB 大调上展开, 体现了吉林师大50 年桃李芬芳, 硕果累累, 结束段由g 小调开始, 过渡到bB 大调后结束全曲, 表现吉林师大仍在虚心进取,不断探索吉师特有的办学方针, 大调式结束全曲也象征着吉林师大更辉煌的明天。
三
校标, 作为校训和校风的重要载体, 是一种空间的艺术造型。既结合学校特征又富有思想内容的好校标本身, 则使师生在可以感触的艺术形象中受到美的感染, 热爱自己的志向, 并且要捍卫它的尊严。
吉林师范大学的校标, 通过异质同构的造型手段将“JL” 、“翻开的书本” 、“树苗” 、“笔尖” 四种造型元素结合成一个整体。在充分表达吉林师范大学地域性(JL 即吉林全拼的头一个字母)和行业特征(书本)的基础上, 又表达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苗)和勤勤恳恳(笔尖)的办学理念。
蓝的色彩表现不仅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而且表达了吉林师范大学包容、宽厚、博学的文化精神。
具有时代精神的标志同大气磅礴的书法标准字体的结合, 预示着文化的传承。
四
校训、校歌、校标等既是校风形成后的固化形态, 也是校风发展过程中的初始形态。校风是一种精神, 不仅是一所大学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和办学传统、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 同时也是大学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优良的校风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塑造健康的人格有重大彰响, 使大学生时刻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莘莘学子在良好校风的沐浴、熏陶和激励下, 对其健全人格、丰富学识、创造未来都有着终身的影响。战国时期荀子曾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 比喻在良好的环境里生活自然可以正直无邪。晋代傅立在《太子少傅箴》中也曾有“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之说, 形象地阐述了接近好人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则使人变坏的哲理。这些都说明了风气对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半个世纪以来, 吉林师范大学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逐渐形成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校风和爱岗敬业、团结进取、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优良传统, 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五
大学校训是大学校本文化的灵魂和旗帜, 校歌、校标是大学校本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艺术形式,校风是大学校本文化传承凝聚的精神成果, 这些校本文化的重要元素必须以先进文化思想为指导, 不仅应有民族传统和时代特点, 更要体现学校特色。
好的校训应该易学易记, 有哲理有内涵;好的校歌应该语言深刻、旋律优美、摧人奋进;好的校标应该线条简洁、构图新颖、自然贴切;在此基础上必然能够形成良好的校风。应该说, 吉林师范大学的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 就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也只有这样, 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一所大学来说, 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应该有五个方面的作用:
1 .陶冶作用。一所大学的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 会对学习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师生员工发生感染、同化作用, 也会使新到这个环境里的师生员工接受熏陶, 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克服和改变原来有待改变的一些习惯、行为和作风。因而, 它如同“春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的春雨, 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大学就是依靠这种无形的巨大感染力而长期得以继承和发展, 使之经久不衰, 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 .规范作用。大学的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 如同约定俗成的制度规范一样, 要求人们共同遵守, 自觉维护, 从而产生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无声的命令一旦形成, 就会使每一个成员自觉地按照它的要求打造自己, 约束自己的言行。
即使有人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某种不键康的思想和言行, 也会在这个集体里受到正确舆论的谴责、抵制, 自然而然地使其端正思想而收敛行为, 最终走向正轨。因此, 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对学校的每一个成员来讲, 不是外来的强加力量, 而是个体的自觉行为。
3 .凝聚作用。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能够借助群体成员价值的认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精神纽带来团结校内成员, 建立起和谐、信任、友谊、理解、尊重的群体关系, 并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个人得失与集体荣辱结合在一起, 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学校凝聚力。因而, 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对促进师生员工的凝聚和领导班子的团结有重要推动作用。
4 .激励作用。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 创造了团结进取、严谨治学、勤奋读书、大胆创新的良好环境。这种氛围对学生勤奋学习、教师忠诚敬业、服务管理人员勤政廉政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能使教师更加努力, 认真搞好教学和科研;学生更加勤奋向上, 刻苦钻研;领导和工作人员更加提高工作效率, 为教学、科研做好服务。全体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都会处在互相帮助、教学相长的活动状态中, 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5 .辐射作用。学生在校期间要接触社会, 毕业后要走向社会, 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会感染学生, 学生也会把好的习惯、品质和风气带到社会。而且, 一个大学也将辐射所在地区, 提升所在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因此, 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 与社会文化互相影响,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作为校本文化中最高层次的重要元素直接展示了一所学校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 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它是一所大学较长办学历史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表现为大学的群体意识;是激励大学发展, 提升大学办学水平的精神动力。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学校发展时代、独特历史、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密切相关, 大学的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等则体现着民族精神和大学精神的统一。大学精神是学校发展的底蕴所在, 也是大学校本文化的灵魂所在。
总之, 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所熏染的校园环境是广大师生个性发展的广阔天地。它不断推动师生员工追求自身发展、实现社会价值, 注入促进学校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 进而促进师生员工的社会化发展, 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等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 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给学校全体成员的鼓舞是持久深远的, 大学生会把在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性格品质长期保持, 并带到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