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校训校风 >

论校训与凝练大学精神

发布时间:2016-01-18 11:29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作者:秦 磊   我要收藏

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是办学目标和办学原则的集中概括,它既凝练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特色,又承载了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校训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成为学校文化的“点睛”之笔,成为学校形象的主要标志,对于造就和培养人才,乃至提升全社会的精神境界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院校调整、重组、升格,新的大学诞生之际,在各高校普遍重视和加强学校文化管理、实施学校组织再造、凝练与优化大学精神的形势下,了解和把握校训的基本内涵和文化底蕴,研究校训的功能及其确立与演进的规律,把握大学校训与大学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建立共同愿景、凸显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优化大学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训的功能及其产生方式的演进

校训并非与学校同生,它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校训作为学校规定的对全校师生员工具有指导意义和激励作用的词语,既是学校所处的那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沉淀和凝聚,更是该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总结和大学精神的提炼。从功能上讲,校训对内影响和规范了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引领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对外则作用于社会文化和文明理念,彰显大学精神,高举真理至上、崇尚科学的旗帜,从而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校训的产生及其内容的确定从来就同国家政治、民族文化、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时代精神等因素密不可分。不同时期的不同学校,校训的产生方式不尽相同。究其产生的方式大致有以下4种:

一是名人名言的铸入。有学问有影响的名人,每每在社会的特定时期具有远见卓识和较高的社会威望,他们的思想言论往往得到学人们的尊崇。如早在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就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清华学堂章程》)。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至今仍在沿用。

二是领导人的题词。如孙中山在建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时提出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镌刻在国防大学礼堂前厅的国防大学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就是毛泽东同志当年为抗大题写的;中国科技大学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是由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1959年的开学典礼上以《勤奋学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为题所作的长篇讲话而诞生的;北京大学现在的校训“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是1998年百年校庆时江泽民同志的题词。

三是校长的提议。著名的高等学府和文化中心——岳麓书院校训“实事求是”,是由民国初期湖南工专1917年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时,由校长宾步程所撰。当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又一次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校长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天津大学的校训为“实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赵天麟首倡并承继至今。当年毛泽东同志亲自兼任中央党校校长,给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的校训。如今,“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仍镌刻在中央党校校园内的一块巨石上。

四是以民主集中的方式产生。随着依法治校、民主治校思想的日益强化,校训的确立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民主的方式成为主流。如湖南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就是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由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确立的。当前,国内高校新近确立校训的,基本上是采用民主集中的方式,把立校训的过程作为提升办学理念、铸就大学精神、端正办学思想、建设校园文化和形成共同追求的过程。因此,许多大学在确立校训的过程中,都广泛地吸引师生员工参与,层层组织讨论,力求形成共识,使校训产生的过程成为提炼大学精神的过程,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形成共同追求的过程。

二、中外大学校训的比较与分析

中国大学都比较重视确立自己的校训。特别是近些年来,许多过去没有校训的学校也纷纷确定了本校的校训。通过收集校训发现,国内大学的校训普遍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古朴、弥新之特色。从内容上看,以下词汇出现的频率较高。

一是“厚德博学”类。如,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兰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自强为新;广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湘潭大学校训:博学笃行,盛德日新;青岛大学校训: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黑龙江大学校训:博学慎思、参天尽物;北京邮电大学校训: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训:博学,诚信,求索,笃行;河南师范大学校训:厚德博学,止于至善。

二是“自强不息”类。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东北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四川大学校训:精韧不怠,日进有功;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

三是“为人师表”类。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华东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华中师范大学校训:求实创新,立德树人;东北师范大学校训:勤奋创新,为人师表;华南师范大学校训: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首都师范大学校训:为学为师,求实求新;漳州师院校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广西师范大学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四是“求实创新”类。如,华中科技大学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团结,简朴,唯实,创新;南京理工大学校训:团结,献身,求是,创新;长春工业大学校训:爱国,敬业,求实,创新;中国矿业大学校训:勤奋,求实,进取,奉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进取;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训:勤奋,求实;同济大学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吉林大学校训:求实创新,励志图强;温州大学校训:自强勤奋,唯实创新;中南大学校训:敬业,勤奋,求实,创新。

有的精辟词语被几所学校作为校训。如“实事求是”,先后成为岳麓书院、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中央党校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校训都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还有部分大学的校训紧贴本校的学科特点,体现出鲜明的办学个性。如中国医科大学校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石油大学校训: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海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至人至德;北京舞蹈学校校训:文舞相融、德艺双馨;江苏财经大学校训:信敏、廉毅。

国外大学的校训所体现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对真理的追求和服务社会上,但相互间差异很大,个性特点十分鲜明,色彩更深、更浓。有的学校在校训中突出强调大学的寻求知识、探求真理、学术自由的特质。如,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斯坦佛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有些大学特别强调大学为社会发展服务职责。如,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西点军校:职责、荣誉、国家。还有些大学的校训词句生动形象、鲜活真切。如,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多伦多大学: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加拿大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伯克利加州大学:让这里光芒闪耀: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对比中外大学校训可以发现,中国大学的校训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讲求格式规范和对仗整齐,并把立德放在首位。国外许多大学的校训往往不受格式束缚,注重个性特色,隐晦政治要求。作为对大学精神的凝练,校训必然体现国家意志、民族文化对大学的基本要求。不同国家的大学,其校训必然各不相同。中国大学同在一个国度,受相同的国家意志、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影响,校训的相近是正常的。当然,如能在此基础上体现各自特色更是人们所赞赏的。

三、确立校训的基本原则

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和长远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引领作用,其影响的显度、广度、深度和长度是其他学校文化载体所无法比拟的。因此,确立校训是一所大学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必须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进行。

第一,注重凝练性。校训的本质是对大学精神的凝练和彰显。校训是理解和体现大学精神最直接、最简明、最深刻的实现方式。好的校训能激励“大学人”积极向上,追求真理,服务社会,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规范并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师生员工的行为。因此,构建大学文化的关键与重点是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精神,确立自己的校训并使校训融入师生员工的心灵,并以此激励和鞭策人们为繁荣科学、宏扬学术、发展社会而奋斗。确立校训——凝练大学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大学的使命,即“通过研究,创造和传播知识;通过恰当的科学界定,为社区服务,促进文化的、社会的与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促进社会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艺术创造领域的发展”。这就要求校训要用最精练、简明的词语蕴涵时代精神的精华,追求真理和科学,传承学术传统,张扬学者气质。

第二,体现民族性。大学既有世界性,也有民族性。任何一所大学首先是属于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校训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内容上,它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整体追求息息相关。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的《汉书》;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牛津大学的校训“主照亮我”,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可见,校训作为校园内特有的文化形式,对民族性的体现有其必然性。因为,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和语言无不打上民族的烙印。相反,抛弃了民族文化指引的校训,如同无源之水不能流长。

第三,力求独特性。校训是特定学校的校训,体现着各自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学校传统,需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各校的文化传统、学科特色、治校理念不同,必然要求所立校训各具特色。西方大学在这点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尽管他们都强调追求真理、服务社会,但他们的校训鲜有雷同,而且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精神。当然,我国的一些高校在这方面也展示出了特有的智慧。如北京舞蹈学院的校训“文舞相融、德艺双馨”,充分地体现了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个性化要求;北京林业大学的校训“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体现了以农林为主的学科特色。

第四,坚持民主性。民主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制的管理体制包含了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形式多样的民主管理。确立校训是对学校核心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原则的提炼,是学校文化管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引入民主管理和教职员工的参与;同时,确立校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员践行校训所蕴涵的大学精神和行为准则,民主管理和师生参与的过程正是形成共识的过程。因此,各大学普遍采取民主参与、集思广益的方式征集校训,最后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党委会确立校训。

第五,保持稳定性。保持稳定性是指校训一经确立就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不可变来变去。因为一所大学的校训是经过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和不变性。但中国的不少校训却喜欢与时俱进,变来变去,有时换了一个校长就能出一个校训。有的大学的校训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几次变化;有的大学因为同时有几个校训,让人不知到底承认哪条是好,师生难以遵循,因而使校训的尊严和旗帜的形象大打折扣。保持稳定性不是说保持校训亘古不变,校训的内涵要不断更新和丰富,校训的词语可以根据学校在构成和办学方向上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时代精神跃迁而改变,这一点也要求我们在立校训时,要富有前瞻性和包容性。

四、对白城师范学院校训的诠释

刚刚升为本科院校的自城师范学院确立了自己的校训:“厚德、明辨、博学、笃行”。

厚德:出自《易•坤》。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取“厚德”为校训之首,旨在重视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其一解释为传统的宽厚之德;其二解释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

博学、明辨、笃行:出自《礼记•中庸》,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知识,认真地探讨事物本源,慎重地思考问题,明白地辨别是非善恶,并且认真地去实现。

博学,是指学习首先要广泛地涉猎,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人生最大的求知动力之一,也是人心中的爱之能量的源泉,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好奇心自然也就不会感到天地的造物之美和生养之德。尤其是“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不仅要有博大的胸怀,还要拥有宽广的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蓄,使做人与治学都具有世界眼光和开阔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明辨,是指为学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是非越辩越明,学会以自己独特的眼光观察世界、体察社会。

笃行,是指要确实地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见之于行动。我国教育家认为学习只有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获得才干、增强能力。孔子认为,学贵在能实行,所以他要求他的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他说:“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又说:“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意思是说有了知识不去实行,知识虽多也没有用处。北宋的程颐、南宋的朱熹、明朝的王阳明也都主张“笃行”。程颐说:“学者,言入乎耳,必须著于心,几乎行事。”他们的这些论述,说明我国教育家早就主张在学习过程中要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笃行”所以成为为学的最后环节,乃是因为它是有无所学,或学而有无所得的最后检验和落实。不经此环节,就无法证实是否真有所得,或所学是否正确;而且“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和坚持不懈之意。只有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因此以“博学笃行”为校训之尾,实就为学而设定,对于劝勉学子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于学习过程,先秦时期的一些学派在总结先哲们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就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五个阶段的学习理论,其中博学是基础,审问、慎思、明辨是关键,笃行是结果。南宋教育家朱熹在继承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立志”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他提出了“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阶段的学习理论。

将“厚德、明辨、博学、笃行”作为白城师范学院的校训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宏扬,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或学子,尤其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理应始终坚持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准则,始终坚持以德为先、以人为本的做人原则,以宽广的胸怀、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智慧、锲而不舍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造就一代新人;以“发展是主题、学术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特色是品牌”的办学理念塑造白城师范学院形象。“厚德、明辨、博学、笃行”将以它特有的内涵和底蕴引领白城师范学院迈向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