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教育评价 >

职业教育真实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应用设计

发布时间:2016-01-26 16:06   来源:职教通讯   作者:刘 虎   我要收藏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许多职业院校都在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改革的目标上看,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真实性评价是国内外新近提倡的一种评价复杂学习的方法,其对我国当前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遇到的评价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许多职业院校也尝试着将真实性评价应用于学生学业评价。然而,真实性评价的理念及其操作模式毕竟都是“舶来品”,职业教育领域对其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刚刚起步。那么,究竟什么是职业教育真实性评价?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在具体的设计与应用上又有哪些特殊的要求呢?探讨并阐明这些问题,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真实性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真实性评价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之后便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兴趣。美国教育评价专家威金斯(Grant wiggins)认为,真实性评价就是要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来解决生活或与现实情境相似的真实性任务,以便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来培养、展示和证明自己自的知识、才能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策略。日本学者田中耕治教授认为,真实性评价是对传统标准化测验,“为考试而考试”的虚拟性的批判,真实性评价通过设置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具有一定“困难性”的问题,从而对旨在保障“产生知识”的更高级的学力进行评价。克罗宁(Cmnin)等人则认为,真实性评价所指的“真实性”是相对的,学习与评价活动不可能完全达到实际工作与生活的状态,但也不可能完全与现实相分离,因此真实性评价的目标旨在使评价与现实的工作或生活更为接近。更多的研究者则更从实际的使用策略或方法来对真实性评价进行探讨。他们认为,为了使评价更具“真实性”,教学评价应该从评价的任务、评价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评价结果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与真实世界的应用相一致。

基于以上学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职业教育真实性的内涵进行初步的界定,即职业教育真实性评价就是以真实的职业工作为导向,通过设置真实性的工作任务,从而对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职上素养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评价的学业评价模式。职业教育真实性评价具有如下三个特点:(1)其评价目标旨在评价学生复杂性的综合职业能力,而非简单的知识与技能;(2)真实性评价要求学生在完成真实性的具有问题结构的任务或课题中展示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3)由于真实的任务或课题总是与外部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真实性评价要求设置真实性的或者模拟性的评价环境。

二、职业教育真实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真实性评价并非是对流行概念的简单借用,将真实性评价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也并非是应急之举,而是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真实性评价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

(一)回归真实的职业世界:职业教育真实性评价的哲学起点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与评价受到“应试教育”倾向的严重影响,存在着“去过程化”、“去情境化”等种种局限,忽视了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统整。为克服传统教学与评价所存在的这些弊端,职业教育领域出现了“回归职业世界”的思潮,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指出的那样,“回归现实世界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杜威也是这种思潮的极力倡导者,他考出,“教育即社会生活的延续”,职业教育教学与评价需要关注真实的职业世界。真实的职业世界既包括现实的职业世界,同时,也指向未来的职业世界。如何在现实的职业世界与未来的职业世界中取得平衡,是职业教育教学与评价取得成功的关键。杜威认为,现实的职业世界是人类经验的源泉,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逻辑起点,同时,他又指出:“现实的职业世界是如此复杂,以致学生不可能同它接触而不陷入迷乱”。他还指出,职业学校虽然与现实职业世界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然而,职业学校却可以创造一种“特殊的环境”,这种环境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功能:可以净化现有的社会习惯,是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广阔和更加平衡的环境,以便“把有助于未来社会更美好的部分传递和保存起来”。职业教育真实性评价正是对这一思潮的回应,它不是对现实职业世界的简单线性回归,而是对现实职业世界的“适应性、超越性回归”,职业教育真实性评价旨在通过评价来培养、锻炼、并使学生深刻理解职业实践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职业世界,能够在未来从事新实践,开创新天地,创造新生活。

(二)职业能力的本质:职业教育真实性评价的目标指向

职业教育教学与评价回归真实的职业世界是一个哲学命题,若要将这一哲学上的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层面则需要准确把握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形成之间的关系。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与评价理论认为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储备”足够多的知识,以为日后工作中应用知识做准备。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任务也就要评价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现代认知心理学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职业教育需要传授知识,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为职业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可以迁移的心理图式,当面对相似的或新的现实问题时,它可以使劳动者准确把握问题结构以及问题背后的原则和规律,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因此,它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真实的职业世界。现代认知科学进一步分析了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形成之间的关系:职业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任务胜任力”,它并非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需要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结构重组。学生学习大量的专业术语、职业概念等专业知识若是没有与具体的工作任务建立联系,那么学生就不能形成真实的职业能力。正如萨曲威尔所言:“专家的领域知识组织得越好,越能理解技术体系是如何运作的,所获得的问题解决能力也越强”。职业教育真实性评价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从而使其在评价深度的理解与实践能力上有独特的优势。

(三)情境与建构主义:职业教育真实性评价的环境创设

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不仅要关心职业能力的本质是什么,更要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如何形成的,如何将学生从新手培养成为专家呢?现代情境与建构主义从学习论的角度对人类职业能力的形成的规律进行了阐释。该理论认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不是从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到复杂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从简单的心理图式或模型到复杂的心理图式或模型。学生从新手成长专家的转变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经历大量的领域性练习和问题解决而实现。情境与建构主义还强调特定情境在学生职业能力养成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在真实的职业世界中,人与情境、人与人社会性互动的产物”,强调“情境、环境、社会性场景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发展提供足够的信息”。此外,情境与建构主义认为社会文化因素在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养成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专家在某个领域专长的形成,除了个体积极进行认知图式的组织和建构之外,还与其所处的社会群体有关。个体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塑造成型。同理,学生的职业能力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与活动中才能得以展现,传统的评价方法由于缺乏与真实工作问题的联系,由此得到的测验分数对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很难有预测价值,也更难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而真实性评价十分强调情境的重要性,这也是职业教育真实性评价的重要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