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办学理念 >

试论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校训之间的关系(2)

发布时间:2016-03-01 17:53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作者:洪庆根 李世改 马   我要收藏


 
  二、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校训间逻辑关系  
 
由四个概念的共同点可以看出,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一种文化或意识形态,他们都是相通相融的,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统一性。为了说明理想状态下四者之间关系,笔者尝试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坐标系。其中X轴代表由抽象到具体的渐变,Y轴代表由理论到实践的渐变(或从哲学角度说从应然到实然的渐变)。

 



图1 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校训间逻辑关系
 
  从四个概念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可以看出,办学理念和校训处于理论层面,是理论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统帅和指导意义;办学特色和校风处于实践层面,是具体实践中的产物和外在表现,具有现实功用和价值(从Y轴来看)。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处于抽象层面,是较为宏观的一个面;校风和校训处于具体层面,是较为微观的一个点(从X轴来看)。校训是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一种概念性表征,校风则是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一种实践性体现。由“办学理念”到“校风”的转变是由抽象的一个面到具体的一个点,由理论观念到实践产物的一个转变。从图还可以看出如下关系:
 
  1、办学理念是办学特色、校风和校训的基础和源泉
 
  办学理念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是来源于实践却高于实践的思想理论。所以在四个概念中,办学理念处于核心地位,理论性最强,抽象程度最高,是办学特色、校风和校训的基础和源泉。
 
  办学理念属于观念性范畴、处于理论层次,它指导着具体实践,是构成大学管理制度的思想基础和组织运行的基本准则。它就像航船的指南针一样,为其提供明确、坚定而合乎规律的方向。惟有对办学理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大学的办学特色、校风、校训、校歌等才会有认识上的来源和依据,它们只不过是办学理念内涵的具体化或延伸。正确的办学理念是一所院校前进的动力,能为办学特色、校风、校训的创建和发展指引方向,并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实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办学理念是对整个办学过程的理性认识,而办学特色则产生于具体办学过程之中。所以,如图-1所示,从办学理念到办学特色实质上是从理论走向实践,二者本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就应把握以下两层认识:
 
  首先,理论指导实践。鲜明的办学理念,是办学特色形成的最为宝贵的思想基础,是办学者办学中认识实践创新的“第一次飞跃”。只有创新性的办学理念才能指导创新性的办学实践,才能办出有特色的大学。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其追求理想、践行理念的过程。纵观国内外,大凡特色鲜明、办学成绩显著的大学,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理念。如牛津、剑桥的学院制和导师制,洪堡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民主,北大的爱国、民主、科学,等等。这些特色理念本身也成为办学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实践检验并完善理论。实践出真知,办学特色的创建过程是一种尝试实现办学理念的实践过程,这个实践过程也会影响办学理念的发展。应处理好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关系。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办学特色的建设,在创建办学特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办学理念,有意识地对其进行修正、丰富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使二者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3、校训与校风实质上是应然与实然的关系
 
  从图-1的纵坐标中可以看出校训和校风之间存在应然与实然、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二者之间既有质的区别也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校训和校风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之间是一种“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校训一般是抽象的理念,是人们所期待的学校文化氛围和风尚,是学校的“应然”之风,它对于优良校风的形成、保持与改进起着引导作用;而校风则是人们在具体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为风尚,是具体而实在的,是在校训“应然”指向下“实然”的产物。当然,它的最终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由于学校领导的更迭、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态度等因素发生变化,朝着或优或劣的方向转化。所以,现实的产物未必合乎理想的憧憬。
 
  另一方面,校训和校风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之间又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校训是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是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高度提炼和凝结,对校风建设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校风建设离不开校训的引导和支持,在理想状态下,校风应是校训付诸实践的产物。
 
  4、校风是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训物化的风尚
 
  从图-1中可以看出,校风位于实践层面和具体层面,是办学理念具体化的产物,是办学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校训应然的结果。各院校校风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应是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校训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其物化的风尚。所以,校风在某些方面具有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训的特点和本质。如,校风同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训一样具有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性。校风具有传承性,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它可以不受学校硬件建设的影响,成为“文脉”,世代相传;校风具有发展性,能够随着时代发展,通过继承自己的优良风尚,借鉴和吸收与之精神内核相一致的社会先进文化和合理因素,不断强化与充实自己,使之富有鲜明的时代感。
 
  5、校训是办学特色、校风践行办学理念的工具
 
  如上图-1所示,办学特色和校风处于实践层面,而办学理念处于理论层面,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办学者要将这种抽象的理念付诸实践,形成办学特色和良好的校风,就需要借助于一种能将办学理念具体化以便于实施的工具或手段,校训就可以起到这种工具作用。因为校训是最能直接体现大学理念的一种方式,它以浓缩的形式表达大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和表现大学理念的窗口。从功能层面上看,校训和办学理念是保持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三、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校训在认识上的误区  
 
  正确理解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和校训彼此之间的关系,对于统领、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对四个概念相互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1、将校风等同于校训
 
  有的将校风等同于校训,认为二者之间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在实践中的主要表现:校训沦为一句口号,校风的实际发展脱离校训的内涵,校训的理论高度难以走入校风的具体实践,最终造成校风和校训两张皮。这种认识,混淆了校风和校训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既不利于校训的理论发展,也不利于良好校风的实际形成。
 
  2、混淆“源”和“流”的关系
 
  不少学者没有认识到“办学理念”对“办学特色、校风、校训”建设的基础和源泉作用,以致混淆“源”和“流”的关系,使办学特色、校风和校训的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认识误区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办学理念的创建不够重视。致使其空洞无物,不足以成为办学特色、校风和校训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基础。有的学校积累了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近百年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经验,但是办学理念却是“空白”。二是对办学理念在创建办学特色、校风和校训中的统帅作用认识不清。忽略四者之间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的内在联系,使得办学特色、校风和校训的建设偏离了办学理念,导致学校的管理找不到支撑点,缺乏系统性。
 
  3、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校训彼此联系不紧
 
  有的认为,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校训是四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各自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彼此联系不紧。思想认识是行为的先导,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办学者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校训的建设上,各吹各的号,各干各的事,未能形成整体合力,严重影响各自的建设质量、水平和效益。实际上,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校训的内在联系来看,这四者应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四者的关系,就无法摆正其各自的位置,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校训之间也就难以协调发展,形成整体优势。
 
  总之,本世纪初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高等学校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应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这一发展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和校训的关系,既重视物资设备大楼这个有形的“硬环境”建设,又重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和校训的这些无形的“软环境”整体建设,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文章

十大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