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校训"会跟随学生一辈子(2)
校训应化雷同为有特色
怎样看待校训“一般化居多、少有特色”这一现象呢?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我们固然要看到确有一些学校领导对校训缺乏应有的认识,其中也有他们自身缺乏深刻的教育思想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原因,加上他们自己没有用心去想、去找,也没有发动全校师生去想、去找,又怎能找到一个言浅旨远、富有特色的校训?如果仅用如上理由来说明问题,恐怕还不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各个学校领导都是“思想慵懒”“不动脑筋”“没有深刻的教育理念”和“缺乏文化素养”了。我们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新一代的要求、对各类人才的要求和基本标准是一致的,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都要贯彻统一的教育方针。同一个教育标准反映在校训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要求趋同、风格相近、用词较窄的情况。不仅现在这样,过去也这样。校训也反映不同历史时代的特点。抗日战争时期的校训,许多反映的是战斗,是抗日救亡和爱国。现在我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勇攀高峰”就成为时代要求和倡导的精神。校训中大量出现的“勤奋”“团结”“创新”“文明”等字眼,正是这种时代要求的反映。
我以为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各校校训是否雷同,而在于各校领导对于自己的校训如何结合学校师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加以诠释,使之具有本校自己的特色,使教师、学生铭记在心,努力实践。教育的真谛在于抓住根本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一年、几年乃至一时一刻也不放松地坚持下去,这才是根本,才能收到切切实实的成效。学校教育工作决不能变来换去,今天换一个花样,明天提一个新口号,做游戏可以,育人则不成。
至于说校训要有自己的个性,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但是,个性不能脱离开时代背景,脱离开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实际上,校训首先反映的是时代的共性,即国家、时代对学生的要求,然后才是如何结合学校、师生的特点,并恰当地表现出来。一个好的校训正是时代特点与学校特点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脱离共性,片面地强调个性,表面上看可能很新鲜,很“各色”,但那是不可取的。毛泽东在延安给中央党校题写的校训“实事求是”就非常恰当,极富个性。在旧时代,不少学者、学校(旧式书院及“维新”后出现的新式学堂)也是以“实事求是”为校训的,如以前的岳麓书院及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都是。说中央党校的校训好或者新,是因为毛泽东给了自汉以来就有的这句成语以全新的、经典的解释,赋予它深刻的科学内容。这是以前绝对没有的。
有些学校的校训确实个性鲜明。有人爱举国外的例子,如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是:责任、荣誉、国家。对学生品德的要求是:自己决不撒谎、欺骗或盗窃,也决不容忍有此行为的人。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另有材料说,是“追求真理”或“追求卓越”)。燕京大学是美国教会办的,洋人给她定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中外文化传统的差异,反映在校训上就很不一样。对于国外名牌大学的校训,一眼看去,很新鲜,很有个性,正如现在一些年轻人看到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学府的校训感觉很新鲜、很有特色一样。这是很自然的。但是,不管中外校训有什么不同,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体现了各自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其中很多是取自经典著作中的名言。清华大学的校训来自《易经》,中山大学的校训出自《礼记•中庸》,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和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也都出自这些经典。可当时的读书人对此并没有感到有什么特别新鲜之处。
今天,在全国上下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刻,作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的校训,理应鲜明地体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这一特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渠道,积极发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作用。
让校训真正“活”起来
是不是所有学校都不用追求有个性的校训呢?当然不是。我想起2002年11月从报上看到,北京和上海成立国家会计学院,当时朱镕基总理为学校题写的校训是“不做假账”。这既突出显现了学校的性质和特点,又体现了国家对未来会计师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实在精彩。这真是点睛之笔,抓住了关键所在。试想,一个财务人员真正做到不做假账,而且时时处处,甚至一辈子都是这样,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和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负责的精神啊!清华大学校园里有一个石碑,上刻“行胜于言”,成了一些学生心中的格言,并一生践行。这应当是对校训的一种很重要的诠释和说明。
我现在担心的不是校训一般化的问题,而是一些学校以为自己校训过于一般化,纷纷改校训,造成不必要的思想波动甚至混乱。学校领导应当把兴趣和注意力放在结合实际深入贯彻落实校训的要求上来,使校训“活”起来。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校训固然好,如果只是把它写在墙上便完事大吉,那么,再生动的校训也不会对学生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即使学校的校训比较平实,如果你能坚持不懈,用心思、下工夫,结合师生特点,深入实际,营造一种气氛,引领全校师生实践,使之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股精神力量,也一定会取得好的结果,影响学生的一生。
我还要说,不要瞧不起平实的校训。常言道:“真佛只说家常话。”正是在这平常、平凡、平淡中蕴含着极为丰富、极不寻常的东西。上海一所中学以“勤俭,勤劳”为校训,从日常小事做起,培养了学生勤俭、勤劳、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的种种美德。为什么会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于平凡、平常之中看到了不平凡、不一般之处,看到了它特有的魅力和闪光点,并把这些也让学生具体地认识到,铭记在心里。因此,他们在平常工作中做出了极不平常的成绩,这时,校训真正“活”了起来,自然会跟着学生一辈子。
教育就是一项踏实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我们在求真务实方面下工夫、用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