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文化建设 >

"学校文化"的反思与再建(2)

发布时间:2016-03-02 10:07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季苹   我要收藏

尝试回答“什么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努力

 “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这所学校的学校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如何建设学校文化”是不同的问题,应加强对第一个和第四个问题的探讨。

近一段时间以来,讨论学校文化大致是围绕上述四个问题展开的。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对学校文化作出规定,第二个问题是对应然的学校文化的描述,第三个问题是对实然的学校文化的描述,而第四个问题是解决如何操作。

目前,大多数文章都是围绕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展开的。但是,如果忽视对第一个和第四个问题的研究,就必然会使“学校文化”的描述和操作处于漂浮、混乱的状态。事实上,只有对学校文化作出比较清晰的规定并解决如何建设的问题,学校文化才能真正地落地生根。

!!!!学校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

我们同意,文化的核心是一个组织中人们的价值判断,但它不是人们“说的”价值判断,而是人们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行为中体现的价值判断才是真实可靠的。

“做的”价值判断有可能是主体意识到的,也有可能是主体没有意识到的。那么,这种“做的”价值判断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大多数组织成员在主导的或者说强势的做事方式的左右中形成的不约而同的某种做事方式,我们称其为“内隐规矩”,而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我们称其为“内隐概念”。我们认为,这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才是文化的真正的、真实的内容。

每一个人做事时都有自己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一个组织的文化如何判断呢?一个组织中大多数人不约而同的做事方式以及“对多发问题的一套标准化适应方式”(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即一致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就是这个组织的文化。学校文化也是如此。有意思的是,某位校长或教师在学校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与其在校外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可能会截然不同,这恰恰是甄别其所在学校的文化特征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们试图通过案例或现象来具体呈现我们对学校文化的界定:

案例:骨干教师纷纷调走

10年内,33位教师调走, 其中大多是骨干教师。可校长认为学校对骨干教师是很重视的,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调走的李老师在谈话中提到了两个直接与学校相关的原因:1.“有时我觉得自己像是在孤军作战,可能我们学校太缺少团结协作、友好竞争的氛围吧。”“比如说教学成绩吧,我所教的英语学科成绩是全年级最好的,我班学生的英语当然也是最出色的,可是我们班竟然没有一名三好学生……我希望自己的学生门门功课都出色,可我又没有这个能力。”2.“我当时也听到有人在议论我,说我傲,不太谦虚,不太合群,看不起老教师,眼里没人,等等。其实,我只是把他们闲聊的时间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因而和他们的沟通少了,以致招来非议。这些我倒不在意,最让人生气的是,在考核中不以教育教学效果来评价教师,而是谁的人缘好,给谁的分就高,真是太不公平了。”

分析:贫困文化

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一旦教师群体中出现了一些出类拔萃的教师,大家就会觉得他扎眼,不随和?是因为这所学校是一所穷学校,更因为在这所学校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凑合过”的习惯和传统,即贫困文化。我们曾经到过不少条件差的学校,发现并不是所有条件差的学校都发展不起来,有的学校,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彻底改变了面貌的。仔细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会发现“贫困文化”是一个根本的原因。所谓学校中的“贫困文化”,就是在长期贫困中孕育的对待学校发展的消极的做事方式和看法:“学校落后的办学条件是不可能改变的”,“它就是一个‘凑合过’的地方”,“任何教师个人的努力都是没用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做事方式中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

现象一:坐在门外的被评课人

在一所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学校听完一位老师的课后,大家开始认真地分析起老师的课来。我想起一个问题,想了解一下讲课老师的想法,突然发现讲课老师不在,四处搜索,发现她坐在门外,身子一多半在门后,使劲伸着头……

现象二:一围圈——一低头——一等待听完课之后,大家围着圆桌(圆桌是“民主”的象征)坐下来,然后低着头,等待着某个人发言,最后发言的往往是权威。

分析:行政文化

评课就是评价,就是对课的评价,对讲课人的评价,就是对课和讲课人作出好或不好的评价。谁有这个权力呢? 当然是管理者或者是有权威的人,当然老师们不敢说话了,说了也没用,当然被评课人更不能说话了,说了就是不谦虚⋯⋯评课是行政的一部分,而不是学术的一部分。人们形成的这种评课方式、对评课的态度和评课的内隐概念,就是在这种长期以行政方式作为管理的主要的甚至是绝对的方式中形成的。

通过上述案例和现象及其分析,我们想在进一步具体表达我们对学校文化的界定的同时说明,学校文化的界定无法离开对行为的描述,但又必须深化对行为的分析。在行为分析中,学校文化就变成可以具体感知的了。这个时候的学校文化才是具体真实的,才是“落地”的,才是实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