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文化建设 >

"学校文化"的反思与再建(3)

发布时间:2016-03-02 10:07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季苹   我要收藏

对学校文化再建的初步看法

课改呼唤新的学校文化,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种理想、呼唤如何生根,变成现实,将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如此复杂的问题,我们的思考必定是极其初步的。

一个人在做事中体现的独特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是一个人的生命特征所在;一所学校中的大多数人在做事中体现的独特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同样是这所学校的生命特征所在。因此,“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所在。

学校文化是一棵生命树。学校中具体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状态是生命之树的叶子;学校中大多数人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是生命之树的主干;学校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以及行政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

一所学校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状态,是学校中的人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和方式的结果,是学校文化的外显,是学校文化生命之树的叶子。大家可能会问,其他还好理解,精神应该是文化的核心,怎么会是结果、是叶子呢?仔细想想,是什么在决定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言堂”下必然是群言的沉默;封闭的办学必然是精神的封闭;凡事都由领导说了算的学校,久而久之,群众也就真的成了“愚民”。如果在一所学校中,物质条件非常优越但却与人隔膜时,我们就不难想像,学校中人们在一起有可能话语极其丰富但真话可能不多。

因此,学校文化的核心和主干就是我们在前面对学校文化的界定:学校大多数成员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北大的学术文化是在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思想下形成的。兼容并包不是具体的学术观点,而是对待学术的一种态度和方式。学术的繁荣、精神的丰富是学术自由、精神民主的必然结果。学校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越开放、民主、科学、人本,学校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状态就越健康、亲和、有效和丰富。当我们这样去理解学校文化的时候,校长对于学校文化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了。

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学校文化也有一定的客观性。

学校是管理中的学校,学校文化必然受到管理机构的文化的制约。教育行政部门对待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必然影响校长,影响学校文化。也就是说,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能左右学校的权力部门的文化必然影响学校文化。我们非常同意这样的观点,是计划经济和直线型的行政管理态度与方式造成中国学校的整齐划一,学校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都是上级要求和给予的。在这种状态下,学校不可能有特色,更不可能有原创性的文化。因此,在文化再建过程中不能仅仅提学校文化再建, 而必须(至少)同步提出中国教育行政文化的再建。课程改革不仅对学校文化提出了挑战,也将直接挑战行政文化,也就是中国的官文化。在中国,官多,真正的管理者少;行政多,真正的管理少。

学校是社会中的学校,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必然会影响学校文化,因为生活在学校中的人同时也生活在地区,生活在一个地区的人们也会不约而同地形成某种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苗族人喜欢唱歌、绘画、舞蹈,形成了热情欢快的生活方式,对静坐的不实用的课堂的忍受度很低。于是,某位校长将苗族的唱歌、绘画、舞蹈等纳入课程,结果,学校的辍学率明显降低。白族人在民族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东巴文化和韬光养晦的做事方式,在国家统一课程时他们通过民间的方式传递着自己的文化。2003年9月,当一位校长按照三级课程政策将东巴文化的一些内容纳入校本课程时,我们就不难想像这所学校的变化了。

教育行政文化和地方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是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考虑的客观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不能有所作为。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学校中人们生活的地区文化,充分吮吸其中的营养。不妨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地方文化的特点得到充分研究了吗?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的地方文化特征得到尊重了吗?学校管理思想与方式充分考虑了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特征以及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和教师的地方文化特征了吗?地方文化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了吗?同时,学校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位,既要服从上级领导,又要坚持自主办学。服从的是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基本的规范性的要求,自主的是学校组织成员中形成的对待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

因此,校长和老师对于自己学校的文化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由于文化是体现在行为和现象中的,因而学校文化是可以诊断、改造的,诊断是改造的前提。

文化是依附在行为、现象中的。因此,文化是可以诊断和改造的。学校文化诊断可以通过对行为的分析来进行。例如,“教师备课行为与学校文化”、“教师评课行为与学校文化”、“教师人际交往行为与学校文化”、“教师学习行为与组织文化”,等等。诊断也可以直接从行为中的“问题”和现象入手。例如,前面提到的“为什么骨干教师纷纷调走”、“为什么大家对评课活动积极性不高”、“为什么老师不学习”,等等。

但是,又必须清晰地界定,文化的分析过程不同于一般的行为的分析过程。一般行为分析的对象是行为和行为者,目的是改进行为,而文化分析的对象是行为者所在的组织, 目的是改造学校文化。因此,文化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行为分析上,而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深到什么地步呢?深到对行为进行比较精确、符实、可靠、充分的描述以保证一定的科学性; 深到“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在学校工作中,每日每时涌现着大量的现象和问题,由于我们处在同一个组织中往往是见怪不怪,很难引起深入思考。即使感觉到了问题,也最多是就事论事地纠正教师某种行为方法,似乎教师的行为是教师个人因素的结果。这种纠正也只能暂时改变某个人的某种行为。因而,校长应该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和诊断意识,深入分析现象与行为中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即在学校文化的层面上解决教师行为中的问题。

学校文化的改造就是在诊断到学校中的某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之后对其进行的改造。改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但是,这种学习的成果是体现在“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的改变上。如果我们能够脚踏实地地从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和现象入手,分析和改造其中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实际上就是在踏踏实实地改造与再建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之树便能根深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