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位置:管理首页 > 职教战略 >

"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2016-03-02 10:08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敬石开   我要收藏

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及挑战

(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正在进行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智能机器、3D打印制造和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初显端倪。

德国提出以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工业4.0”计划已经成为德国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引领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美国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英国的“重振制造业战略”、法国的“工业振兴规划”都无一例外地将新兴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作为重新夺回制造业优势、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与制造业和产业变革交汇在一起,实际上是我国制造业发展转型升级创新的最好时机。新一代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制造的服务化,开始朝着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转变;制造个性化,由规模化标准产品向个性化定制品延伸;制造分散化,由集中组织生产向分散化组织生产转变;制造资源云化,将社会制造资源有效组织,按需取用;制造过程智能化,智能工厂开始出现并逐步应用。其中智能制造是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内容,是发达国家纷纷抢占的战略制高点,也是我国力争在未来高技术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意识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于制造业的重大影响。信息技术、制造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等不断革新,各个国家纷纷制定各项政策,推动产业革命的深度发展。

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将通信技术集成到装备制造业,主导智能制造,强化国家竞争优势,将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于制造和物流行业,灵活配置生产资源,进行差异化管理和智能控制生产过程。美国提出先进制造战略,结合美国在各个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优势,强化未来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要素,重点突破技术含量和产业附加值最高的制造业尖端领域,打造整体性、系统性、复合型的制造业竞争优势。

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强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再分工体系,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我国人工、材料、能源、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日渐消失。外来制造业正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以及巴西、墨西哥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特别是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正在由“中国制造”转向“越南制造”“巴西制造”等。我国制造业在中低端领域的竞争优势不再明显,国内相关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三)我国制造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经营能力不足。

新形势下,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正在加快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为此,急需加强制造业基础能力方面的科技创新,加强制造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加强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加强新兴产业关键装备的研发,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

同中国相比,美国拥有高端制造业、领先的ICT产业体系、互联网以及基础研究,德国拥有世界领先的制造业体系、工业控制软件。由于存在种种问题,在此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要建立中国的竞争优势,把握新一轮浪潮提升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就必须进行改革。为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二、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步发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现代化,特别是制造业这一事关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战略要求的具体途径,是应对内外部发展环境挑战的根本措施,是实现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选择,对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制造2025”着力发展的重点领域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传播,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设备。这些领域涵盖了“上天入地”的各个方面,保证了我国制造业能够均衡发展,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规划了美好的图景。

“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是: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制造2025”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系统创新。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以及智能化制造模式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为“中国制造2025”源源不断地输送动力。

质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中国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产品的设计质量、制造质量、装配质量、服务质量等都有较大的提高余地,因此,要努力提高设计人员、生产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建立相关质量监管体系,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中国制造2025”提出我们要实现制造业的绿色发展,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要着力提高制造行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努力进行技术攻关,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中国制造2025”指出结构调整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服务型制造的实现需要一批具有服务理念的专业化人才,同时,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人才是建设“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基础,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这4个基本方针也都是围绕着人才本身进行的。创新驱动的本质在于人,质量的保证要靠人,绿色发展的基础在于人,结构优化也需要人去推进。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进的发展道路。所以,人才的教育对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义重大。